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房产 >

地坛书市阔别十年后重启,露天书市在网络时代更“香”

时间:2023-09-11 09:50 来源:未知作者:小芳

  编者的话:北京地坛书市时隔10年重新回归、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摊主抗议清退……最近,很多城市的露天书摊登上新闻头条。露天书市带给人们的体验是室内书店无法取代的,它的背后有着什么样的文化故事?《环球时报》本期向您介绍全球三地的露天书市,体味不同的城市文化氛围。

  在地坛书市寻找同道中人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著名作家史铁生在代表作《我与地坛》中写道:“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在史铁生致残后的人生低谷期,地坛成为他寻找生命意义的精神家园,而史铁生也赋予了地坛独特的文学意义。9月8日至18日,地坛书市阔别10年后正式重启。作为2023北京文化论坛的配套活动,本届书市以“我与地坛”为主题,打造高知名度、高参与度的群众性文化盛事,传承坚韧向上的人文精神。10年来,曾承载京城独特文化味道和记忆的地坛书市,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强调群众参与性

  本届地坛书市展场总面积1.5万平方米,设置8大专区350个展棚,208家参展商集中展示展销40余万种精品图书,创历史新高。书市承办方、北京发行集团副总经理徐威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与大型专业展会相比,地坛书市的特色是强调群众参与性,更注重文化传承。

  据了解,本届地坛书市将呈现几大亮点。例如,首次设置“进口原版图书展销区”,汇集5000余种外文图书和1000余种外文音像制品等。创办“地坛文化讲堂”,邀请陈镭等史铁生先生的好友,分享史铁生的作品、经历、精神。搭建儿童主题的互动区域,帮助小朋友了解传统文化、增强阅读兴趣。书市还组织集章打卡、限量版“我与地坛”纪念册购买等活动,提高市民参与度。

  从消失到回归

  地坛是古都北京的九坛之一,是传统文化地标式建筑。作为国内为数不多开在古建筑中的书市,地坛书市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7年地坛公园举办首届图书节,2004年举办首届地坛书市,并逐渐发展为北京知名度、参与度较高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后来,出于对古建筑保护等因素的考量,自2013年开始,书市改在朝阳公园举办。伴随国人文化消费的热情高涨,广大读者对恢复地坛书市的呼声越来越高,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于2023年北京文化论坛期间重启地坛书市,擦亮这块“金字招牌”。

  “地坛书市停办后,每年都会有读者、游客打来电话咨询是否重新恢复书市。今年地坛书市的回归,对广大读者来说是一场文化盛宴。”地坛公园副主任岳欣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2004年开始,每一届地坛书市他都参加过。那时人很多,大家的淘书热情非常高。据他介绍,以前的地坛书市在一些古建筑本体里也设有展位,而本届书市与古建筑本体完全隔离开,只在古建筑本体之外的公共区域做展示,尽量减少对古迹的影响,而地坛的文化氛围仍在。

  徐威称,古建的防火和防护要求比较高,在当时的环境里很难做到。10年后很多古建筑保护条件都具备了。“今年的书市,我们在建筑材料、展棚等方面都做了很多防火和保护措施。”

  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电子阅读、流媒体大行其道的时代,我们逛书市逛的是什么?“寻找同类是一个重要功能”。徐威说,“数字化时代,当你发现这里有这么多人和你一样喜欢读纸质书,这是大家对共同理想的互相肯定、互相鼓励。”

  在徐威看来,地坛书市不仅有书香,还与文化氛围、文学作品的内在精神融合在一起。作为明清两代“祭地”的场所,地坛是中华文明纲维有序、礼乐交融的体现。《我与地坛》又赋予其独特的人文情怀。很多人是冲着这本书来地坛的,因此,在地坛办书市,还有对史铁生坚韧精神的致敬。“如果让我用一句话形容地坛书市的特色,那就是它的书香味儿更香、更浓郁、更丰富。虽然时代变了,但这里的氛围一直没变,根儿没变。”徐威说。

  巴黎“世遗”书摊抗议清退

  8月,为保证明年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安全,巴黎政府做出“移除570个塞纳河畔旧书摊”的决定,约占全部摊位的60%,受到广泛批评和抗议。很多人认为,文化和运动同等重要。

  巴黎书摊始于 16 世纪左右的流动书贩商。法国大革命期间,塞纳河畔旧书摊依靠售卖从贵族及宗教图书馆那里抢夺来的图书资源而致富。在拿破仑统治下,塞纳河岸得到美化,书摊从伏尔泰蔓堤延伸到圣米歇尔桥。书摊最终被政府认可,获得了与公共书商同等的地位。

  塞纳河岸书摊逐渐变成巴黎一景。为使书摊不影响市容,巴黎市1859年出台规定,设立书摊定点,摊位最长10米,营业时间从日出到日落。不过,摊主只能卖旧书,每年缴纳营业税及约50法郎的经营费。1930年起,塞纳河岸近3公里的左右岸书摊采用了规格统一的绿色铁皮箱。箱子防雨,收摊时盖上箱盖上锁即可。书摊总藏书量约30万册,还有大量杂志、版画、邮票及卡片等。流连于塞纳河畔,在某个绿皮铁箱中淘到一本市面上难觅的宝藏图书,成为一种别样情致,法国前总统密特朗也是巴黎书摊的常客。

  如今,塞纳河畔旧书摊的经营权为5年,而且每年会纳新,不过摊主要保证每周出摊4天。理论上任何人都可以申请,且不再需要支付经营费或者租金。2022年空出的18个摊位收到72份申请,录取率为25%。

  21世纪以来,书摊受到“屏幕世代”的冲击,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二手书生意不太好做。不少书摊为了赚钱开始向游人兜售纪念品和小饰品。2009年,巴黎市长向“伪书摊”宣战,称销售上述物品与塞纳河两岸的人文、艺术与建筑景观格格不入,违者将被吊销经营许可证。为将书摊文化传承发扬下去,塞纳河畔旧书摊主近年来多次举办“书摊节”吸引游客。2019年2月,在巴黎市和法国文化部推动下,塞纳河畔旧书摊入选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书摊主杰罗姆卖书已有30多个年头,他的藏书包括法国文学代表《拉封丹寓言》《局外人》《情人》等。“电视、网络、手机都在和我们竞争”,杰罗姆坦言“现在很难靠书摊赚钱,收入刚够法国最低工资”。不过他强调,有的游客徜徉在巴黎街头,希望买到的就是一本经书摊主专门推荐的原汁原味的法文书籍,比如非常受欢迎的《小王子》。一位瑞典游客也表示:“虽然不懂法文,但能淘到一本自己最喜欢的《寂静入海》原著,心中的欣喜是不能言喻的,而且1956年版现在在别处根本找不到”。

  美国巴特书店,完全自助卖书

  如今,露天书市在美国越来越受欢迎。艳阳高照的美国南加州文图拉县有一座名为奥哈伊的小城,经常出现在美国西部电影中。由于距离洛杉矶只需不到两小时的车程,奥哈伊经常成为好莱坞大片的取景地,也因此吸引不少游客到访。前来打卡游客的必去景点列表中,一定会有坐落在街角的露天书店——巴特书店。

  建立于1964年的巴特书店是世界上最大的户外书店,超过13万册旧书和新书藏品中,从稀有的绝版珍本到深受喜爱的平装书,应有尽有。而且,工作人员也大都是书籍爱好者。

  巴特书店的创始人理查德·巴廷斯代尔在建立这座书店之初,是想要复刻巴黎塞纳河畔旧书摊。曾在美军服役的巴廷斯代尔去过世界很多地方,一直手不释卷。一次去往巴黎的旅行中他被塞纳河畔旧书摊所吸引,打破了他对书店的刻板印象,并让他萌生了要将这种销售方式带到美国的想法。巴廷斯代尔返回美国后,与妻子定居在奥哈伊,决定在这里打造一个属于他们的露天书店。

  最初,巴廷斯代尔是将自己收集到的藏书陈列在屋外的墙边,来往的行人可以清楚地看到书目并简单阅览。如果遇到心仪的书,就将书费留在书架旁的咖啡罐里,这种完全自助的售书方式也成为巴特书店闻名世界的传统。从那时起,已经有近百万本书来到巴特书店并被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带走,其中不乏名人,包括出生于奥哈伊的美国著名电影演员安东尼·霍普金斯。

  巴特书店虽然几易其主,但书店的名字和自助购书的传统仍旧沿用至今。虽然在科技的洪流席卷之下,更多到访者都是拍照留念的匆匆过客,但巴特书店仍旧以其魅力以及无与伦比的精选书籍持续让爱书之人流连忘返。

  拉特尔书店有着“美国最古老、最大的二手书店”之称。这家书店以露天折扣区而闻名,顾客可以穿梭其间赏阅。自1825年以来,这家备受喜爱的书店一直以珍本和古典书籍满足世界各地的图书爱好者,甚至能发现一些绝版书和初版书。

更多新闻

上一篇:飓风“李”或再次增强 将影响美国东海岸

下一篇:青岛:全域取消住房限购限售

相关新闻